Tagged

艺术

A collection of 58 posts

拍卖会系列 – Sothebys Impressionist, Modern & Surrealist Art 202002
艺术

拍卖会系列 – Sothebys Impressionist, Modern & Surrealist Art 202002

睡前看油管,首页推荐了苏富比拍卖会,一场快进看下来还是蛮好玩的。 拍卖会主题是IMPRESSIONIST, MODERN & SURREALIST ART,整场拍卖主体时间大概在一小时,有33个艺术品,包括油画、素描和雕塑;幸得这四年多(2016.8-2021.4)离散地坚持着艺术鉴赏,30多个作品中有很多都能一眼识出艺术家,给自己一个掌声。 1、凡高的画 这场拍卖里有四幅凡高的画,一幅油画,三幅素描,都是早期的作品。 我记得有一期《局部》中,陈丹青拿出他珍藏的一幅人物素描,当时他说梵高用极简的线条和图形勾勒出劳动人民坚韧、纯朴的性情,一幅小小的习作能让人动容。 图1-2~图1-4. Vincent Van Gogh, 素描习作,海牙时期,1882~18852、毕沙罗的画 毕沙罗是我喜爱的“社会主义”印象派画家,之前对他和塞尚相同主题画作进行分析时就发现,他的画中会隐藏着劳动人民,而不止单纯描摹风景。 图2-1. Camille

乔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 弹吉他的男人和女人 Woman and Man with Guitar
艺术

乔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 弹吉他的男人和女人 Woman and Man with Guitar

图1-2. Georges Braque, Woman with Guitar, 1913, oil on Canvas, 130 × 73 cm, 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 Centre Pompidou, Paris乔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1882.5.13 – 1963.8.31),法国艺术家。作品中风格多样,是20世纪艺术发展中先锋力量,对立体主义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识他的作品是多年前在蓬皮杜美术馆,当时被《弹吉他的女人》(或者《拿吉他的女人》)(图1-2)吸引,那个早上独自坐在长凳上注视良久,看久了就走神了,似乎回味不出来味道,特意拍下来留存,没成想这再晃过神已是四年光阴。 那幅《弹吉他的女人》还在手机相册中,许多年她还在,

历史

艺术师徒 - 契马布埃与乔托、杜乔

西方艺术中乔托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被奉为照亮文艺复兴的第一束光。 虽然那些优雅写实的绘画方法和用那种方法画出的杰作,由于战争的破坏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虽然当时乔托被一片浓重的拜占庭风格的浓雾所笼罩,但唯有他的出现,绘画才被带到一种可以称之为好的状态。在一个风格粗糙、技艺拙劣、画风浓重的时代,乔托居然能以自己的方式使绘画重新焕发活力,真是一个奇迹。 ——瓦萨里《名人传》天才乔托(Giotto, 1267-1337)与恩师契马布埃(Giovanni Cimabue, 1240-1302)的故事一向被传为佳谈。 13世纪中期,意大利艺术深受拜占庭艺术影响,同时也汲取着哥特艺术的新兴创作风格。 契马布埃在平面化的拜占庭绘画中开创性用阴影表现出立体感,同时加入较丰富的色调打破拜占庭风格的沉闷,他的画作已经在挣脱传统拜占庭风格。 乔托师承创新,并且更深刻,他探索出空间纵深感来自画面排布;更加有开创性的是乔托将人类自然的、丰富的感情融进肃穆的、冷冰的宗教画中,这像是打开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让艺术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挥更重要的人文作用和美学价值。 同时期的佛罗伦萨由契马布埃、乔托开创艺术,而属锡耶纳画派的杜乔(Duccio, 约1255-1318年),也在积极尝试新技画。据传杜乔也拜师于契马布埃,姑且信以为真:契马布埃是著名的艺术家兼伟大的老师。 乌菲兹美术馆有一间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艺术品展厅,厅时珍藏着三位艺术家对同一主题《圣母子》的创作作品,

艺术

十一月的杂想

以为2020年会过得很漫长,可日历已经翻到了11月10号;南方的深圳也隐约透出初冬的干燥和冷酷。 这无知的岁月,他年复一年地循环着;从我的指尖成片成片地溜走。 与诺诺一别已快十个月,盼在䁔冬阳光里再见。 这长长的时间里,我做了什么? 工作方面不说,保持在份内的最好水平;生活里多了李荷圆,现在已经是半岁的小喵,给小小的房子里增添生气;尽管依然坚持午间一小时阅读,写作方面却慵懒得很,产出骤减。 有时候也并不觉得边看边领悟边写作的方式是可持续的,但如果只看不写,我肯定略过理解这一层,过眼即如云烟般遗忘,还不如不看。 精读最大的弊端是耗费时间,尤其从繁忙工作中抠时间,同时保持静心,无形中更添难度。 说这些只是借口,也当作立下flag吧:带上李荷圆一起放飞,每个月至少能产出两篇高质量文章。 (12月30号反悔于图书馆)

梵·高 Vincent van Gogh – 向日葵 Sunflowers
艺术

梵·高 Vincent van Gogh – 向日葵 Sunflowers

鼠年的春节,每天除了听老高和小茉的欢乐科普节目,就是翻看梵·高书信稿和他的画;最近的六月,断断续续读完《艺术与观念 梵·高》,下班后偶尔听不同艺术评论家的演讲,欧美艺评家几乎都爱讲解梵·高和他的画。 像是推开了一扇门,外面风雨交加,天空乌云密布,而里面的世界色彩明丽,墙上是灿烂的黄、热情的紫、深邃的蓝。 梵·高,人如其画,用色彩掩盖住伤疤。 梵·高在1890年7月29号,他选择放下调色板撕裂疤痕。从此,梵·高成为天才艺术家的代名词。 梵·高是近现代绘画史上最具传奇故事性而又昙花般陨落的艺术家,他既是天才又有神经质的敏感,他的画中有绚丽的色彩与纠缠的线条,无一不让他笼罩着神秘;而神秘气息只是他性格中的冰山一角,在梵·高的书信中,他对亲友感情的浓烈、对自然事物的温柔显露无疑。 梵·高书信中的文字优美极了,他在信中用质朴的文字诉说每一次创作的真性情,简素的文字描绘着色彩,让黑白插画生动。 受苦而不抱怨,正视痛苦而不憎恶,在学习这种能力的过程中,随时都有昏倒的危险。不过也许,我们却有希望瞥见一种朦胧的可能,

塞尚的朋友圈 – Emile Zola 左拉
艺术

塞尚的朋友圈 – Emile Zola 左拉

如果最原真的感情造到背叛,结局必然是化成最彻底的撕裂,山崩地裂成为碎片! 塞尚与左拉的友情,真切地演绎了这句忧桑的故事。 塞尚与左拉相识于童年,他们一起捕捉夏天山涧的风,一起躺在春天草地上畅想未来;单亲家庭的左拉被富二代塞尚保护着,煞是幸福! 他们有不同的梦想,少年塞尚爱写诗爱文学,左拉爱色彩爱画画;成年后塞尚用画笔表达情感,左拉用文字讲故事。有人说:爱,是让自己成为了爱人的模样,他们相互欣赏至选择了对方的梦想,成为了彼此,像有一面镜子,在镜子幻象中有另一个自己。 渐渐长大,塞尚长时间被失意的阴霾笼罩,而左拉在时代洪流中兜兜转转逐渐积累了名声和财富;塞尚将自己的失意 失望 悲伤 愤怒向左拉和盘托出,将左拉视为自己唯一信赖的朋友,而左拉对塞尚的屡屡失败却丧失了耐心,实则是他对自己失望,对自己内心里欣赏着塞尚才华和天赋的失望。 纯粹深刻的感情易敏感,细微的失落与猜忌也能形成巨大伤害。 友情的落幕是在1886年,左拉的小说《杰作》像一把匕首插进塞尚脆弱的情绪,小说的主人公简直就是塞尚的写照:狂妄 冷漠 感情混乱 郁郁不得志 失败,塞尚看完小说后的心情是怎样不得而知,只是从此与左拉分道扬镳人间不见。 塞尚有一类小的绘画主题“河塘倒影”很新颖,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 – 托雷多风景 View of Toledo
历史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 – 托雷多风景 View of Toledo

埃尔·格列柯(1541~1614年),生在希腊Crete克里特岛(地中海的眼),在意大利学习艺术(拜占庭风格),26岁离开威尼斯到罗马研习,1577年游历到西班牙托雷多,至去世他都再没离开过这个城市。 托雷多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1088~1561年)是中心城市,直到菲利普二世迁都至巴利亚多利德,当格列柯来到之际已成为废都。即便是废都,城市里的教堂法院等等留下的是浓郁的宗教文化和永久的宗教遗产。 摘一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对托雷多城历史的简介: 托雷多城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曾先后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城市,西哥特王国的首都,科尔多瓦酋长国的要塞,基督教国家和摩尔人战斗的前线,以及公元16世纪查尔斯五世统治时期的最高权力临时所在地。托莱多城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同一种环境中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产生多种文明的主要原因是三种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存在。格列柯来到托雷多后,与早期在威尼斯和罗马时典型文艺复兴的色彩画面有显而易见的变化,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暗黑的背景,灰白的人像,消瘦的身形,红黄蓝原生的色彩。 以一组那群像图来对比格列柯的风格转折: 在威尼斯时对画面背景进行精致勾勒,从基督清洗圣殿(图2)中虚构的殿堂富丽堂皇的雕梁画栋就知细节的着力之强; 在罗马更喜欢营造戏剧性画面,这幅基督治愈盲人(图3)将画中左、右、前景甚至是背景的多组人物都统一集中注意点在中间的戏剧场景里; 到托雷多后围绕宗教主题更专一更神秘,奥加兹伯爵的葬礼(

艺术

艺术的引路人

环顾桌上的书,《剑桥艺术史》、《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平如美棠-我们的故事》、《艺术与观念-塞尚》、《艺术与观念-凡·高》,好生神奇,没有半点理科生的味道,会心而笑。 昨晚半夜醒来,黑夜里的光朦胧又明晰,想到有好多的艺术引路人照亮我内心的灯塔,很想写写他们和他们带来的光! 艺术引路人,这个称呼也不知道准不准确,至少在我心里,他们的份量很重。除开压轴的最可爱的人,按出场顺序道来! 《艺术的故事》兼具启蒙和深究之能,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 在2016夏将我引向艺术史大门,直到现在将近四年,我仍时时能从书中的文字里汲取养分。非常非常喜爱这本书,那时从艺术史框架类的书籍中选中它过于幸运,另外很著名的两本是《詹森艺术史》、《加德纳艺术通史》,都是大书,知识不论好坏,中意便是好! 不止止是中意,范老师的译文行云流水,为《艺术的故事》更添一层文字的艺术之美。其中有一段诗的译文,为之深深着迷,等我翻阅到了再附上来。 后来某年在香港皇后大道东的三联书店里遇到贡布里希论文所编撰的书《阴影:西方艺术中对投影的描绘》,毫不犹豫入手,乐在心中一隅!这个小小的角落里藏着探索艺术的温暖、亲切和神秘。

艺术

塞尚的朋友圈 – Camille Pissarro 毕沙罗

木心说:“天才是被另一个天才发现的”。伟大的人身边会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塞尚的神秘力量非毕沙罗莫属。 毕沙罗(1830-1903)年长塞尚几岁,他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可能是学院里太缺少有趣的灵魂,他在毕业后经常出没在非正规的艺术学校“瑞士学院”学习。正是在那儿,塞尚与毕沙罗相识。 那是在1860年初期,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马奈、库尔贝的影响正盛,莫奈、雷诺阿、德加、高更聚在盖尔布瓦咖啡馆高谈阔论。而彼时的塞尚如愣头青般,他凭着一腔执着的精神在巴黎生存。 塞尚学习卢浮宫里的经典藏品,委罗内塞、鲁本斯、普桑、德拉克洛瓦都是塞尚的偶像(悄悄说,安格尔没入塞尚的眼);在现世的艺术家中,塞尚最欣赏的是马奈和毕沙罗。毕沙罗待他如兄长般,他们常一起作画,有时几个月,有时长达一年,毕沙罗对塞尚的风格形成有重大影响。 1872年春 和奥尔唐丝、小保罗来到蓬图瓦兹有几天了,终于在奥维尔安顿下来了。 我 去见毕沙罗时,他正在创作 。他的调色板很清亮,不见了黑色、赭色这类深色。毕沙罗告诉我,

塞尚 Paul Cezanne – 埃斯塔克的海 The Sea at L’Estaque
艺术

塞尚 Paul Cezanne – 埃斯塔克的海 The Sea at L’Estaque

保罗·塞尚 Paul Cezanne(1839.1.19 – 1906.10.22),法国艺术家,启蒙了一系列大师(野兽派马蒂斯、立体主义毕加索)的大师。 塞尚在艾克斯明媚的阳光下成长,那儿有普罗旺斯紫色的微风、圣维克多山赭色的峭壁、阿尔克河绿色的清泉,浪漫的基因植入他的血肉,少年的他写诗、作画,在天地之间嬉戏玩耍;少年的浪漫处处可见,而塞尚的浪漫是一生的浪漫,是一生追寻阳光、色彩的浪漫(图1)。 当塞尚在艾克斯大学修完法学院的课程后,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他愿意毕生投入的是艺术和色彩而不是法律和金钱(当然,有土豪爸爸的金钱)。他投入大量时间临摹力所能及的艺术藏品,在艺术启蒙期临摹大师们的作品对非科班出生的塞尚帮助很大(有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临摹之于塞尚的意义,WHAT COPYING MEANT TO CÉZANNE)。 非科班虽然减缓塞尚在专业上的进步速度,但另一方面给足了塞尚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塞尚老爸看到儿子为热德布芳花园绘制的屏风(图2),感动于儿子对艺术的执着,他同意塞尚北上去艺术之都巴黎寻觅艺术。 图2. Paul Cezanne, The

《艺术与观念 – 塞尚》节选 — 重燃早年星火
艺术

《艺术与观念 – 塞尚》节选 — 重燃早年星火

注:全文摘自《艺术与观念 – 塞尚》1895年画商沃拉尔为塞尚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塞尚在静物画领域的杰出成就由此可略见一斑。很多收藏家包括评论家格夫雷,从画商手中购买了塞尚的静物画,整个先锋派也适时地把塞尚平衡、复杂的画作看作静物画体裁的现代范式。1895年,塞尚在这一领域的创作技巧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事实上,沃拉尔举办的塞尚画展收获了众多赞誉,其中一个评论表示,塞尚已经在法国画坛获得了“静物画新大师的地位”。展览中展出的《苹果篮子》(图1)很可能帮助他获得了这些赞誉。迄今为止,在塞尚构图最复杂、最精心的静物画中,这幅作品为他19世纪90年代中期创作的精湛静物画打下了基础。这幅作品现在看来就像是一本关于绘画形式的教科书。 图1. Paul Cézanne, The Basket of Apples, 1890-1894, Oil on canvas, 65cm × 80 cm,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Chicago然而,即使是造型天才的作品也不可能不借鉴前人的画作。塞尚似乎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夏尔丹。图形的光亮的金色篮子向前倾斜着,高高的深色瓶子抵消了它的宽度。这两件物品让人想起夏尔丹经常运用这类物体进行互补搭配。

艺术

不懂系列之文明 Civilization

声明:引文均来自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Kenneth Clark的《Civilization》 文明本质是什么? 特别庞大虚空的话题,特别容易陷入无限的思考、落寞、怀疑、坚定,多种情绪相互交织相互牵制相互陪伴。 一群文明人,以“自由民主”之名,将一座象牙塔毁至一片废墟。如此类似的文明撕裂文明的事,像宇宙中浩淼星辰,终淹没在历史长河。 Kenneth Clark在书中这样写: 一种文明看起来无论多么复杂和坚固,实际上也是相当脆弱的。 它可以被毁灭。它的敌人是谁? 首先是恐惧——对战争的恐惧,对入侵的恐惧,对瘟疫与灾害的恐惧,这些恐惧让建造建筑,或是种树,甚至种植来年的庄稼这类事都变得不值得去做。这种超自然的恐惧意味着你不可能怀疑任何事物或改变任何事物。后期的古代世界充斥着无意义的祭祀、神秘的宗教,这些都是自信的崩溃。 然后是耗竭,一种绝望的情绪压迫着人民,尽管他们拥有高度的物质繁荣。 …… 当然,文明要求一定的物质繁荣——足以提供富余的精力和时间。 但还需要自信——在人们所生存的社会上的自信;在其哲学上的信念,法律上的信念及自身的道德力量上的自信。毁灭与重建,文明已经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她已经不再如千年前的稚气,

吴冠中 – 双燕 Two Swallows
艺术

吴冠中 – 双燕 Two Swallows

图2. 秋瑾故居,铃印:吴冠中、八十年代,彩墨,62×137.4cm,1988年,香港艺术馆图3. 忆江南,铃印:吴冠中,68.5×137.8cm,1992年,香港艺术馆吴冠中(1919.8.29~2010.6.25),江南(江苏宜兴)人士,笔名“荼”,中国现代艺术家,将中国画的风韵与现代抽象、形象融合得精致;得幸长寿,历尽不同时期过程中,探索时代风貌里的自然、乡景和山水,创造了无数珍宝。 在大时代背景下,吴冠中选择成为一名孤独的风景画家(有多少无可奈何心意冷),通过“风筝不断线”将画牵着故乡与人。 风筝,指作品。作品无灵气,像扎了只放不上天空的废物。风筝放得愈高愈有意思,

马蒂斯 Henri Matisse – 奢华、宁静、快乐 Luxury, Calm and Pleasure
艺术

马蒂斯 Henri Matisse – 奢华、宁静、快乐 Luxury, Calm and Pleasure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2.31-1954.11.3),法国艺术家,鼎鼎大名,野兽派祖师爷。 马蒂斯不算是正统的画家路子,他的艺术生涯是从一段病床休养的时光开始。 按爹妈的规划他应是往律政才子的路上走,生病期间把玩颜料,忽觉觅得一生所爱,果断弃律从艺。从此搅染了二十世纪的艺术界,留下众多无价之宝。 马爷爷算是艺术家中的寿星,作品相当高产,并且他作品的风格、艺术思维远甩当时水平N条香榭丽舍大道。 在学艺之初到成名,马蒂斯并非一帆风顺。 1891年,22岁的马蒂斯前往巴黎的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并在其后并没有立即形成自由挥洒的风格,学习着当时艺术圈风靡的各式技术。 Luxury, Calm and Pleasure(图1)这幅画正是马蒂斯早期技术“临摹”的作品之一,虽然非“原创”但凭此打入到业界小圈中,是他绘画生涯中意义非凡的一件作品。 画名Luxury, Calm and Pleasure缘于法国诗人Charles Baudelaire (1821 – 1867)

艺术的随想 – 杂(三)
艺术

艺术的随想 – 杂(三)

现在各种概念在各个行业、甚至不同领域中相互串门。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等等等,原本以为这些只是理性的0和1,但慢慢地感性世界居然也受到入侵。 原本以为行业解决方案、垂直解决方案这些只是互联网商业中,可是昨晚看到“服务大众的娱乐综艺节目越来越垂直化”,这才意识到我的小时候与现在之间的巨大差异。 小时候的综艺是每个周末守候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而现在各种节目《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歌手》等等,还有网络直播、抖音小视频等等。 图1. 曾经的周末娱乐大餐图2. 现在的的的的五花八门不敢想,光怪陆离吗?好像也不是,精神浮躁吗?也不全是。 可能在物质基础被填补上后,精神世界的空虚会拖着人往前走。有时拖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甚至面目全非。 每代人都有时代赋予的使命,也烙上或轻或重的性情烙印。 六零后的父辈努力让家人吃饱穿暖,七零后在改革春风中拼搏,八零后的我们需要燃烧卡路里,九零后形单影只成长,千禧后的孩子们寻求精神食粮。 在每代人成长中最赖以慰藉的精神食粮,莫过于音乐。 我很肤浅,我觉得交响乐或流行乐或摇滚乐,钢琴或吉他或二胡,有词曲或无词,都是音乐。 谈一下我周围音乐的变迁。 在我的小时候,

艺术

艺术的随想 – 杂(二)

书房里有一把四根弦的紫色吉他,八年前我还在深夜抚摸过它。 书桌上有一幅体积感为零的苹果水粉画,三年前涂抹在画纸上。 听音乐,还是弹吉他,弹琴,甚至歌唱? 看绘本,还是逛画展,访美术馆,甚至画画? 我挺矛盾的,有时想拥有这一切,有时又劝慰自己,天赋异禀岂在凡我? 我尝试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弹吉他,没乐感。 画画,略有色彩感。 冲咖啡,味觉比较灵敏。 写作,零碎地捏合着文字。 “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个你能做到别人却做不了的事情。” 我不知道,当想要拥有太多时,弱弱的天赋被大大的欲望吞噬,就像现在的我。 在小小的空间和时间里,找寻各式的乐趣,但是只是狭隘地想用这些让自己变得有趣。 如此的愚,不是大智若愚的愚,是纯粹的愚。怎么可能望得见艺术?!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盼我早日遇到星火,燃烧自我。

不懂系列之教堂 – 巴西利卡 Basilica
历史

不懂系列之教堂 – 巴西利卡 Basilica

一直对西方建筑有点朦胧的好奇心,其中最大的一类就是各种宗教建筑。 中文翻译时会显得粗犷,常对Basilica、Cathedral、Church等都译为“教堂”。 实际不同宗教建筑或宗教场所,都有不同的名称类别,有点像是东方的宗教建筑名称:寺、庙、观、庵等。 Basilica,拉丁词,源于希腊语“βασιλικὴ στοά (basilikè stoá)”,意指“王者之所”。中文直译为巴西利卡。 Basilica常在三个场景中使用,最初是用于表示某些特定功能的政治建筑,渐渐成为某类特定的宗教(基督教)建筑样式,最后也是当代的用法,用于授予某个特定资格的教堂。 政治建筑的样式最初Basilica表示君主或执政官的办公建筑,如法院、政府;古罗马的很多城市在广场旁边都会建basilica,也称为Palace basilica。 特点: 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卷做屋顶。 代表: 在公元310年左右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时期,罗马的疆域拓宽至欧洲中部,各重要地域都建了巴西利卡。[1] 从现今只剩北墙的The Basilica

艺术的随想 – 杂(一)
艺术

艺术的随想 – 杂(一)

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因为人类不完美,用雕塑造神,完美的身材完美的面容; 因为人类是孤独的,用画来寄情山水,用画来描绘自然; 因为人类是脆弱的,用建筑来供奉神明,用庙宇来盛放信仰。 图2. 《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故宫博物馆图3. 魏卢帕夏寺,印度亨比城,公元7世纪至今什么是艺术杰作?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政治方向,甚至很多细小的因素,都会影响不同作品。 当下的作品有时远不如年代久远的一砖一瓦;年代久远时遭到破坏的“陋作”远不如当时君王贵族叫好的“上乘作品”,而时光长河却淘尽“陋作”铅华,展现珍珠般光芒。 曾经古希腊的美少女美男子,光滑的肌肤优雅的身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酷;却能从高更的塔希提岛上黝黑少女眼中,读到温柔和爱情的故事。 这都是杰作,只是散发出来的味道不同罢了。就像一盘是五分熟牛排,得烛光下安静独尝;而另一份像是江南乡间小菜,与爱人在小院中共享佳肴。

伯莎 Bertha May Ingle – 自画像 Self-Portrait
艺术

伯莎 Bertha May Ingle – 自画像 Self-Portrait

伯莎·梅·英格尔 Bertha May Ingle (1878年4月13号~1962年10月20号) ,加拿大女艺术家,擅长肖像画和风景画。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不由想写一位女性画家。 国内外的女艺术家耳熟能详的挺多,法国维杰·勒布伦 Elisabeth-Louise Vigée-Lebrun(图2)、墨西哥的弗里达·卡罗 Frida Kahlo(图3)和她的好友美国乔治亚·欧姬芙 Georgia O’Keeffe (图4),中国的女画家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潘玉良(图5),对了,还有仍在世的行为女艺术家日本的草间弥生 Yayoi Kusama(图6)。 这些闪着光的女艺术家,每一位的人生经历比作品更具艺术性;而现在从我躁动冷寂的内心中却更偏爱在平静的生活中创作的艺术家,像伯莎一样静美的女子。 图2. Elisabeth-Louise Vigée-Lebrun, Self-Portrait in a Straw Hat, ~1782, Oil

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 1950年28号 Number 28
艺术

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 1950年28号 Number 28

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21年1月28号 – 1956年5月11号),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 44岁时因酒驾发生事故,意外去世。用仅约1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为美国现代艺术史书写上最绚丽的色彩。 波洛克独创的“滴画”(The drip paintings),被美国评论家誉为“自由国度的自由艺术”。 早期作品波洛克成长的年代,是美国文化海纳百川、蓬勃发展示的年代,大量从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来避难的艺术家们带着文化的火种来美国生存,包括代表抽象主义的蒙德里安和代表超现实主义的达利(此外,还有大量的科学家,如吐舌头的爱因斯坦)。 经过约三四十年的感染和渗透,纽约有替代欧洲的巴黎和伦敦成为新一代的全球艺术中心的苗头。 在40年代初(1942年~1946年)波洛克的作品通常借助某一主题展开,创作过程中将主题最大限度抽象化,用大面积色块、高饱和度的颜料挥洒在画布上;同时又用线条将色块分隔开,赋予抽象主题相关的具象表达。 早期典型作品如《男人和女人Male and Female》、《Stenographic Figure》、《月光女神The Moon-Woman》、《The She-Wolf》,都明显带着抽象与具象的关联与矛盾。 图2. Jackson

张荔英 Georgette Chen – 微风中的荷花 Lotus in a Breeze
艺术

张荔英 Georgette Chen – 微风中的荷花 Lotus in a Breeze

张荔英 Georgette Chen(1906~1993.3.15),新加坡画家,擅长肖像画、静物画,笔触坚定细腻,画风恬静温柔。 Chen是一位传奇女子,出生于江南太湖边的小城南浔,父亲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母亲是苏州大家闺秀姚惠。 幼年时随经商的父亲游历欧美,并在少年时居住巴黎,完成美术学业。原本她誓将自己献身于艺术,终身不嫁,怎知24岁芳华年岁她遇到一生挚爱陈友仁Eugene Chen。 在艰难说服(或者说没有说服)父母后,年龄相差31岁的他们在巴黎结连理,Georgette改随夫姓Chen,此后她的作品中都印记着这个姓。即使在爱人病逝后她改嫁他人,也坚持不更改此姓。 在战争年代,动荡与漂泊是常态,陈友仁夫妇从巴黎前往香港参加革命,不幸被日军逮捕并软禁在上海,直至陈友仁病逝。Chen离开伤心故地,只身下南洋,在她的“塔希堤Tahiti”岛平静生活直至逝世。 Chen并无儿女,在姐姐去世后领养照顾姐姐的孩子们,但她的后半生培育出众多南洋的艺术栋梁,美育树人之德,在新加坡艺术界传为美谈! 昨晚在网上看到Chen的荷花(图1),心心念念一夜。今晚九点回国的航班已定,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咖啡磨豆机 Coffee Mill
艺术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咖啡磨豆机 Coffee Mill

Marcel Duchamp,马塞尔·杜尚(1887.7.28 – 1968.10.2),法国画家、雕塑家,达达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杜尚用创造性的思维打开了现代艺术的大门,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 《Coffee Mill》是杜尚在1911年送给他哥哥的礼物。 雕塑家Raymond Duchamp想装饰厨房,向周围的艺术家朋友们讨要作品,身为弟弟的Marcel画了这幅老式的咖啡磨豆机相送。 多年后杜尚回忆说,这幅作品是他思索艺术风格的“毛线头”。 画中展示了研磨咖啡的几个不同装置[1]: – 摇柄(the handle on top):虽然本身只有一个摇柄,但画出在摇起来后的不同位置 – 中间轴的齿轮(the cogwheels of the central shaft):最简单的几根线条,表现齿轮在顺时针转动 – 接粉仓:褐色的三角堆,咖啡粉似乎要溢出画面 从这幅1911年的作品中已经能感知出杜尚希望打破平面的思想:

毕加索 Pablo Picasso – 老吉他手 Old Guitarist
艺术

毕加索 Pablo Picasso – 老吉他手 Old Guitarist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艺术家,艺术作品涉猎甚广,绘画、雕塑、版画、陶艺、舞台设计、写诗、写剧本。 毕加索是20世纪最成功的艺术家,名利兼收。毕加索高寿享年91岁,他的艺术创作期同样高寿长达75年,作品约15万件[1]: * 13,500 绘画作品(paintings) * 100,000 版画作品(graphic prints or engravings) * 34,000 插画(book illustrations) * 300 雕塑和陶艺(sculptures and ceramics) 纵观毕加索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风格有明显的特色,一般根据作品风格将他的艺术生涯分为不同时期: – 早期 Early Life:1901年前 – 蓝色时期

莫迪利安尼 Amedeo Modigliani – 持拐杖的男人 Seated Man with a Cane
艺术

莫迪利安尼 Amedeo Modigliani – 持拐杖的男人 Seated Man with a Cane

本周主题是拐杖。诺打球又受伤了,间隔两年他再次拄拐,纪念他的伤情,送别他的拐杖。 Amedeo Modigliani 阿梅代奥·莫迪利安尼(1884年7月12日-1920年1月24日),意大利画家、雕塑家,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 莫迪的一生中,母亲对他性格的塑造产生巨大影响。 当莫迪还在母亲腹中时家境遭变,父亲从中产落魄到破产。政府在没收家庭财产时,怀着莫迪的母亲躺在床上,床上被架满了家具,因古老法律里规定不可搬离孕妇床上的物品,以此保住了几件家具。 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一直在家教授莫迪知识,并带他游历意大利艺术名城,从那不勒斯到罗马,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 虽生活贫寒,但莫迪在成长中充分体验到艺术的自由与魅力;这也许能解释为何他的作品既充满忧郁与哀伤,又饱含温暖与温柔。 莫迪青少年时期接触的是意大利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1906年他前往巴黎,自由奔放的艺术气息,让他重新理解艺术;并与大批优秀的艺术家结识,雕塑家康斯坦丁、画家毕加索等等,指引他短暂却璀璨的艺术之路。 在1909年到1914年期间,莫迪专注雕刻技术,已知他的雕塑作品有26件。他雕刻的多是人物头像,作品线条简洁,却饱含倔强的讯息,仿佛给世人讲述非洲部落的原住民的古老故事(图2~图3)。 图2. Modigli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