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历史

A collection of 10 posts

历史

艺术师徒 - 契马布埃与乔托、杜乔

西方艺术中乔托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被奉为照亮文艺复兴的第一束光。 虽然那些优雅写实的绘画方法和用那种方法画出的杰作,由于战争的破坏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虽然当时乔托被一片浓重的拜占庭风格的浓雾所笼罩,但唯有他的出现,绘画才被带到一种可以称之为好的状态。在一个风格粗糙、技艺拙劣、画风浓重的时代,乔托居然能以自己的方式使绘画重新焕发活力,真是一个奇迹。 ——瓦萨里《名人传》天才乔托(Giotto, 1267-1337)与恩师契马布埃(Giovanni Cimabue, 1240-1302)的故事一向被传为佳谈。 13世纪中期,意大利艺术深受拜占庭艺术影响,同时也汲取着哥特艺术的新兴创作风格。 契马布埃在平面化的拜占庭绘画中开创性用阴影表现出立体感,同时加入较丰富的色调打破拜占庭风格的沉闷,他的画作已经在挣脱传统拜占庭风格。 乔托师承创新,并且更深刻,他探索出空间纵深感来自画面排布;更加有开创性的是乔托将人类自然的、丰富的感情融进肃穆的、冷冰的宗教画中,这像是打开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让艺术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挥更重要的人文作用和美学价值。 同时期的佛罗伦萨由契马布埃、乔托开创艺术,而属锡耶纳画派的杜乔(Duccio, 约1255-1318年),也在积极尝试新技画。据传杜乔也拜师于契马布埃,姑且信以为真:契马布埃是著名的艺术家兼伟大的老师。 乌菲兹美术馆有一间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艺术品展厅,厅时珍藏着三位艺术家对同一主题《圣母子》的创作作品,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 – 托雷多风景 View of Toledo
历史

埃尔·格列柯 El Greco – 托雷多风景 View of Toledo

埃尔·格列柯(1541~1614年),生在希腊Crete克里特岛(地中海的眼),在意大利学习艺术(拜占庭风格),26岁离开威尼斯到罗马研习,1577年游历到西班牙托雷多,至去世他都再没离开过这个城市。 托雷多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1088~1561年)是中心城市,直到菲利普二世迁都至巴利亚多利德,当格列柯来到之际已成为废都。即便是废都,城市里的教堂法院等等留下的是浓郁的宗教文化和永久的宗教遗产。 摘一段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对托雷多城历史的简介: 托雷多城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曾先后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城市,西哥特王国的首都,科尔多瓦酋长国的要塞,基督教国家和摩尔人战斗的前线,以及公元16世纪查尔斯五世统治时期的最高权力临时所在地。托莱多城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同一种环境中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产生多种文明的主要原因是三种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存在。格列柯来到托雷多后,与早期在威尼斯和罗马时典型文艺复兴的色彩画面有显而易见的变化,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暗黑的背景,灰白的人像,消瘦的身形,红黄蓝原生的色彩。 以一组那群像图来对比格列柯的风格转折: 在威尼斯时对画面背景进行精致勾勒,从基督清洗圣殿(图2)中虚构的殿堂富丽堂皇的雕梁画栋就知细节的着力之强; 在罗马更喜欢营造戏剧性画面,这幅基督治愈盲人(图3)将画中左、右、前景甚至是背景的多组人物都统一集中注意点在中间的戏剧场景里; 到托雷多后围绕宗教主题更专一更神秘,奥加兹伯爵的葬礼(

不懂系列之教堂 – 巴西利卡 Basilica
历史

不懂系列之教堂 – 巴西利卡 Basilica

一直对西方建筑有点朦胧的好奇心,其中最大的一类就是各种宗教建筑。 中文翻译时会显得粗犷,常对Basilica、Cathedral、Church等都译为“教堂”。 实际不同宗教建筑或宗教场所,都有不同的名称类别,有点像是东方的宗教建筑名称:寺、庙、观、庵等。 Basilica,拉丁词,源于希腊语“βασιλικὴ στοά (basilikè stoá)”,意指“王者之所”。中文直译为巴西利卡。 Basilica常在三个场景中使用,最初是用于表示某些特定功能的政治建筑,渐渐成为某类特定的宗教(基督教)建筑样式,最后也是当代的用法,用于授予某个特定资格的教堂。 政治建筑的样式最初Basilica表示君主或执政官的办公建筑,如法院、政府;古罗马的很多城市在广场旁边都会建basilica,也称为Palace basilica。 特点: 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卷做屋顶。 代表: 在公元310年左右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时期,罗马的疆域拓宽至欧洲中部,各重要地域都建了巴西利卡。[1] 从现今只剩北墙的The Basilica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超简史
历史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超简史

原本是在写乔托的解析笔记,对乔托创作湿壁画之前的欧洲中世纪绘画方式进行图文查阅,渐渐积累一些,觉思单独成文也未尝不可,故剥离之,成此文。 对于乔托的成就,有一条赫赫在前:将湿壁画发扬光大,为文艺复兴埋下了启蒙的种子。 在乔托对壁画的革新之前,欧洲中世纪的绘画历经沧桑,探索各种方式表达“信仰”这一永恒的主题,常见的有马赛克镶嵌画、壁画、蛋彩画、彩绘玻璃画[1],还有少量的羊皮纸画、挂毯画(如果可以归属为画作)。 插播另一文快捷入口: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超简史 1、马赛克画Mosaics马赛克画呈现的颜色鲜艳,主要用有色的玻璃或石块镶嵌到墙面,如果不刻意破坏是能够长久保存,但是很难做到细腻表达人物。 意大利纳文塔曾是拜占庭时期西罗马的首都,马赛克画的艺术巅峰自然在此孕育生长。 纳文塔圣维托教堂Basilica of San Vitale建于6世纪(526年~547年)[2],现存着精美的马赛克画,其中西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和皇后狄奥多拉Theodora为主角的画最为完美(图1~图2)。虽然马赛克的表现方式有些许粗粝,但大大小小马赛克合理地排列,仍然能感受到皇冠的精致(图3),对皇权肃然起敬。 图2. 狄奥多拉Theodora与侍从们图3.

乔托·迪·邦多纳 Giotto di Bondone – 斯克洛文尼礼拜堂 Scrovegni Chapel
历史

乔托·迪·邦多纳 Giotto di Bondone – 斯克洛文尼礼拜堂 Scrovegni Chapel

意大利Italy威尼托Veneto帕多瓦Padua小镇有一所私人礼拜堂,建于14世纪初,是银行家Enrico Scrovegni为了纪念父亲建造的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这片土地在公元前60年矗立着罗马竞技场,因此也称为Arena Chapel竞技场礼拜堂。 欧洲的教堂很多本身就是件艺术品,而且历经漫长中世纪,教堂里有太多太多的珍宝(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用来奉献给基督、圣母、圣徒。 提到欧洲珍藏有最具震撼性宗教画的教堂,前三甲必须是它们: 1、名声最响 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或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建于1473年~1483年,教堂里是纯文艺复兴风格的宗教画,由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绘制的天顶画《创世纪》、巨幅《末日审判》The Last Judgement让这它成为无数圣徒心中的圣殿。高阶秀尔的书中有一段总结:从“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终结”,这座教堂包含了天主教世界里时间的精髓。 2、小清新 佛罗伦萨的布兰卡契礼拜堂Brancacci Chapel,教堂里宗教画主要绘制于1423年~1426年,是哥特式晚期Late Gothic向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过渡的阶段,由马萨乔Masaccio完成大部分画作。有一种看法认为马萨乔是第一位文艺复兴画家。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超简史
历史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超简史

在写乔托对欧洲中世纪绘画的过程中,查阅了一番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发展掠影,短文之。 中世纪在建筑上的改进是显而易见的,从技术到材料,在每个世纪都逐渐进步。 插播另一文快捷入口: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超简史 1、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从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最初的罗马式(Romanesque)用厚石墙和拱顶来建造教堂,拱形拱顶和交叉拱顶最常见。 受限于对墙体的承重,教堂一般未设计明亮的窗体,内部是阴凉静暗,与外面的灿烂明亮形成对比,给教众和朝圣者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罗马式教堂中非常宏大的典范之一就是法国图卢兹的圣瑟尔南教堂Saint Sernin(约1080-1120年),外观框架是十字形布局,中轴线交叉口上有一处高楼,象征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身体,从空中俯视(图1)能分别探到东西方向的门楣。 教堂的西面(图2)[1]是正门,用两个拱门相依,采用的是成熟的筒形拱顶结构;东面(图3)[2]是内室,结构为五个小礼拜堂环在一起的回廊。 图1. 从上空俯视教堂图2. Saint Sernin教堂西面图3. Saint Sernin教堂东面2、12世纪12世纪从法国改良了拱顶技术,用扶壁拱减轻了墙体承受的压力或推力支撑教堂向上不断延伸,用更多的彩绘玻璃窗来增加教堂内部空间的亮度和明亮。 那个时代的着浓重的天国思想:混沌的心灵通过物质的东西升向真理,

不懂系列之国家 – nation、country、State
历史

不懂系列之国家 – nation、country、State

悠悠的各种概念,比如部落、民族、国家等,在以前我才不想去深究其内涵或外延,但如今选择去深入了解艺术史,这让我肃然起来,决定再遇到不懂的“政治性”词汇,查阅权威释义,愿我能渐渐理解。 时常听到周围对“中国”的多种表述,比如: 1、 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新成立的共产主义国家。 2、 中国是南至西沙群岛,北邻西伯利亚,东括第一岛链,西邻喜马拉雅山脉,有广袤的大陆领地;同时还有美丽的香港明珠,峡外的台湾。这些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国。 3、 中国是56个民族相融合的大家庭,有着13亿的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尽管汉族人组成了绝大多数的人口,但不同民族和谐相处。 国家与民族有什么关系?国家有政治属性吗?国家必须要有领土吗? 这么多疑问“得益于”汉语的博大,汉语中一个词通常有多个表意,而不止一种绝对性的意思。而英语中不同的词,尤其是法律上、科学上的词,是有严谨的释义。 本文将从英语的“国家”中解开我的疑问。 英语中有三个与国家相关的词,nation、

不懂系统之地名前缀(一)
历史

不懂系统之地名前缀(一)

今天把如今欧洲版图上的44个国家国名由来查阅了许久,积累的知识量太浅,我只好临时多补充能量。 本篇只谈欧洲(国家)地名,要把这个掰扯清楚,逻辑非常重要。我有想过从地理位置分别漫谈,比如从四大半岛谈,也有想过从民族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如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是怎么建城立国。反正思路好杂,但不管哪条线讲欧洲国家由来,都是单薄的;干脆来个多条线综合理解吧,慢慢写,慢慢改。 思路: 找到欧史上关键的”时期,比如马其顿帝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等,拉出当时的版图溜溜,看民族、宗教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各城邦、或行省、或区域等所谓的“代号”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题外话: 民族、政府、国家、部落、联邦……好希望我是位社会学家,把这些概念间的千丝万缕关联都能识别、理解。 诺给我翻出《枪炮、病菌与钢铁》,指出有一节对社会的类型做出不同角度的分类: 政府和宗教的扩张在整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一直就是这样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不管这种扩张是以和平手段实现的,还是以暴力手段实现的。就后一种情况来说,

不懂系列之地名后缀 – 尼亚ia、兰land、斯坦stan
历史

不懂系列之地名后缀 – 尼亚ia、兰land、斯坦stan

刚看到爱尔兰以公元1世纪时的旧称是加勒多尼亚(Caladonia),遂问诺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以前、现在会有这么多“尼亚”后缀的国家。 诺答曰:可能就是~国、~州、~省之类的意思。 不同语系在表意时表达形式不同,汉语(汉藏语系)是多个单字结合表达词意,英语(印欧语系)是单词表达词意,复杂点就是连词。这也不难理解在表达国家、地名时有常见后缀词。 粗略学习了一下印欧语系中英语、拉丁语、波斯语的有意思的地名后缀。 1、-ia 尼亚拉丁语,地名后缀意指“~地方”。 常见于欧洲的国名,主要源由自罗马帝国时期对行省的规划。 1)洲际名Asia 亚细亚; Eurasia 欧亚; Oceania 澳西利亚(大洋洲) 2)国家名(英语)Russia 俄罗斯(俄罗西亚?); Polynesia 波利尼西亚; Micronesia 密克罗尼西亚

杨·凡·艾克 Jan Van Eyck – 根特祭坛画 Ghent Altarpiece
艺术

杨·凡·艾克 Jan Van Eyck – 根特祭坛画 Ghent Altarpiece

15世纪初,凡·艾克兄弟在绘制大型祭坛画中,实验出油画技巧。 杨·凡·艾克学习乔托的现实主义画风同时,更是将自然景观使用透视技巧融入宗教画中。 当绘画接近现实,贵族、商人阶层们蕴生出肖像画的需求,而不仅仅只在捐助的画中作为信仰的配角。 杨·凡·艾克(1380~1390)-1441,生活在尼德兰地区(逝去的历史,出生地于现今荷兰),弗兰德斯画派;低调的北方画家,主要画作是两类作品:宗教画、肖像画。 关于宗教画,凡·艾克兄弟(杨哥哥的哥哥胡贝特Hubert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有些画就标识为凡·艾克兄弟)受捐助人之邀创作的宗教画较多,风格还是很有辨识度,最具代表性的是1415年至1432年期间绘制完成的根特祭坛画(图1)。 关于肖像画,在中世纪末期的流行,与贵族、民众从黑死病的阴霾走出来有关。 黑暗的散去,不是靠上帝的信仰解决的,而是人类自己。生,不能只为信仰;信仰,是为了明亮的活出自我。 摘一段《剑桥艺术史》中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