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随想 – 杂(三)
现在各种概念在各个行业、甚至不同领域中相互串门。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等等等,原本以为这些只是理性的0和1,但慢慢地感性世界居然也受到入侵。
原本以为行业解决方案、垂直解决方案这些只是互联网商业中,可是昨晚看到“服务大众的娱乐综艺节目越来越垂直化”,这才意识到我的小时候与现在之间的巨大差异。
小时候的综艺是每个周末守候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而现在各种节目《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歌手》等等,还有网络直播、抖音小视频等等。
不敢想,光怪陆离吗?好像也不是,精神浮躁吗?也不全是。
可能在物质基础被填补上后,精神世界的空虚会拖着人往前走。有时拖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甚至面目全非。
每代人都有时代赋予的使命,也烙上或轻或重的性情烙印。
六零后的父辈努力让家人吃饱穿暖,七零后在改革春风中拼搏,八零后的我们需要燃烧卡路里,九零后形单影只成长,千禧后的孩子们寻求精神食粮。
在每代人成长中最赖以慰藉的精神食粮,莫过于音乐。
我很肤浅,我觉得交响乐或流行乐或摇滚乐,钢琴或吉他或二胡,有词曲或无词,都是音乐。
谈一下我周围音乐的变迁。
在我的小时候,奶奶做菜时总哼着黄梅小曲;小叔有一台宝贝的收音机,把邓丽君的卡带听到接近消磁。
我刚上初一,爸爸给家里添置了台DVD和很多盗版碟,军旅之歌,还有毛宁杨钰莹;那会儿班级里的男生们标配是四大天王的造型和歌曲。
高中住校,拿着从伙食费中省出来的几块钱,去音响店买上一盘周杰伦孙燕姿陶喆羽泉,还有Westlife、BackStreet Boys、Avril,配上Sony的卡带机,这就是陪伴小伙伴学习的音乐。
大学时我在老吴家里,我俩用厚厚的窗帘关闭阳光,听着Linkin Park的摇滚,再一起看日本动漫Nana。
研三快毕业时,与实验室小伙伴们去西安音乐厅听了第一场演奏会,近距离被乐器抚摸耳朵。
如今已工作八年,周末打开视频,听到的更多的是改编是呐喊是嘶吼,偶尔也遇到喜欢的,但。
普适大众的流行乐是存在代沟的,这种代沟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社会环境相关。不同年代唱着不同的歌。
流行乐的核心要素是与社会里的新生代(少年、青年时期)的思想保持共鸣。
三十年前,爸妈是社会上的新生代,他们看过自己父辈身上的磨难,能理解祖国士兵的光荣使命和军旅精神;也需要在甜美的歌手和甜甜的歌声中感受生活在由苦到甜。
涛声依旧客船何在,会让爸妈们感动;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是他们选择的坚持。
歌词,是80年代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的精髓。
二十年前,80后祖国的花朵都开得艳,不愁吃穿、追求流行,港台、欧美的流行音乐被大众喜爱。
满山开遍丁香花,冷冷的冰雨,朋友一生一起走,小伙伴们都会唱;而爸妈们听不懂的周杰伦,也成了叛逆青春里的偶像。
朗朗上口的曲调,占据着90年代流行乐坛。
十年前,KTV开在城市每一个角落,呼朋唤友的唱K听歌是娱乐首选。在歌唱中炫技,把麦克风举起。
美人鱼的独特声线、王妃的妖冶鬼魅、离歌的声嘶力竭,无一不成为麦霸之选。
歌唱的技巧,被贴上了流行的标签。
现今90后00后不知觉已成为消费娱乐的主力军,他们基本是独生子女,与自己相处与孤独相处是常态,他们有更多的自由,也向往更多的自由。
对于娱乐的喜爱,唱跳俱佳,颜美大长腿,各式的男团女团应接不暇;当然也偏爱个性,迷上我管你的音乐态度。
现在流行的是什么?我不知道。
流行是资本运作的结果,而资本一向趋利避害,大众爱听什么,资本就能让这种风格膨大。
无形中出现流行与小众,是共生的一对。在任何时候总有小众的存在,不受主流的音乐风格的影响。有时候会很怪异地循环。
曾经歌词杂乱的说唱转为流行,曾经无唱功有情感的痛苦的呐喊转为流行。
什么流行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音乐的态度。
始于才华,终于品格,这是永恒艺术存在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