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观展·大都会艺术博物馆]-Look Again: European Paintings 1300-1800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是我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重新审视:1300-1800年的欧洲绘画》初印象,再观赏一遍经典作品,吹拂落在艺术故事中的浮尘,更生动的情节浮现在脑海。
【策展背景】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倾力打造的“14至19世纪欧洲艺术”展览,通过45个画廊展示超700件艺术珍品,呈现了欧洲艺术发展历程和文化影响的脉络。展览不仅重现了欧洲艺术的演变,更构建了一个跨时空的思想网络,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历史中的欧洲文化及其对全球艺术的深远影响。
展览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早期荷兰风景画(尼德兰or佛兰德斯)、西班牙绘画、静物画、肖像艺术以及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合理策划展示艺术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欧洲文化视角,除了视觉上的享受,更能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对于深入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的观众而言(我算半个),这更是一场难得的探索欧洲社会、宗教和民俗历史的独特旅程。
【艺术作品中是否有历史真相】
14世纪是欧洲最为多变和最复杂的时期,由多个小国家和领地组成,频繁发生战争和领土争端。宗教依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由此带来文化上哥特艺术风格的主流审美;随着商业活动和城市化逐渐兴起,特别是在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地区,艺术逐渐从教堂走入富贵人家,文艺复兴开始萌芽。
展览的开幕画廊展出了威尼斯画家提埃波洛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作品,他在1725-29年为威尼期贵族Dofin家族的宫殿接待大厅绘制了一组古罗马历史画卷,共十幅画作,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其中3幅超级精品(图1),另外2幅收藏在2件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5幅收藏在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提埃波洛的这组作品是典型的威尼期风格,充满了舞台剧的艺术性和装饰性。结合大厅层高的布局优势,他在垂直视角的画布上设计构图,呈现出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古罗马故事。故事虽然艺术化,但也包含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场景。如《马略的凯旋》(图1-2)基于历史事件描绘罗马将军盖乌斯·马略在战车上的凯旋游行。
1872年这组画作从Dolfin宫殿移除,散落在各收藏地,如果未来这组作品能以原始布局重组,那该是多美好!
- 图2:宫殿入口的两侧是两幅较为方形的战斗场景《迦太基的夺取》和《维尔赛莱战役》
- 图3:在中央窗户的两侧是描绘《卢修斯·朱尼乌斯·布鲁图斯之死》和《汉尼拔观察哈斯德鲁巴尔的头颅》的两幅狭长画布,均收藏于维也纳。
- 图4:南面墙上的三联画,中间是大都会收藏的《马略的凯旋》,两侧是《法比乌斯·马克西穆斯在罗马参议院前》和《提供独裁官职位给辛辛那图斯》,均收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 图5:北面墙上的三联画,中间是《塔伦丁凯旋》,两侧是《穆修斯·斯卡埃沃拉面对波尔塞纳》和《维图里亚恳求科里奥兰纳斯》,3幅都收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展览选择用提埃波洛的古罗马历史画开场,也许是让观众做好准备,去重新审视罗马曾经的战争风云、威尼斯曾经的富丽堂皇、欧洲曾经的分崩离析。
【宗教中神性何时从冰冷冷无法触及演变为充满温暖人性光芒】
本画廊展示的作品原本归属场所是教堂祭坛画或私人礼拜堂的装饰品,从百姓赖以信仰的媒介转为大众欣赏的艺术品。展厅正中的作品来自两位相隔500年的大师,分别是14世纪的杜乔和19世纪的安格尔(图6-1、图6-3),如果能再中间增加16世纪拉斐尔的作品(图6-2),应当是完美了!
图6-1:Duccio杜乔的《Madonna and Child》(约1300年)是典型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风格,具有较为僵硬、符号化的人物表现,以及金色的装饰性背景,强调了神圣和超自然的氛围。
图6-2:Raphael拉斐尔的《Madonna del Granduca》(1505年)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追求,展现了圣母与圣子之间更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更加立体和真实的人物形象。
图6-3:Ingres安格尔的《The Virgin Adoring the Host》(1852年)展现了浪漫主义对理想美的追求,圣母的形象更加理想化和精致,同时绘画技巧上更加注重细节和光影的处理。
中世纪漫长的时间里,宗教艺术大多是因循守旧,但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宗教改革后,基督教产生分裂,极大地促进了艺术风格的演变。从图6-1杜乔到图6-2拉斐尔能直观体会到圣母子的变化;再看Giovanni di Paolo的《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s》(1454年)与Raphael的《Madonna and Child Enthroned with Saints》(1504年)的对比,揭示了从传统宗教造型到更自然、人性化的描绘的转变。
漫长岁月不停打磨着人世间,艺术也像水流一样,从高山中的一涧溪流淌成小河,再奔向浩瀚的海洋。虽然年代不同,社会文化态度不同,但对神性的向往永远在艺术家笔间传承。跨越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法国浪漫主义这500年间圣母画像,三位艺术家杜乔、拉斐尔和安格尔创作的不论是质朴的、祥和的、优雅的形象,圣母均是趋近完美,可见艺术风格与社会文化认知共同演变。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随之悄然变化的还有宗教艺术风格的变化。
再看一组前后跨越半个世纪的作品来感知艺术风格的演变:Giovanni乔瓦尼《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s》(1454年)和Raphael拉斐尔《Madonna and Child Enthroned with Saints》(1504年)。
- 图7-1:Giovanni乔瓦尼《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s》(1454年),是一幅五联祭坛画,按照锡耶纳传统绘制圣像的方式表现了圣母子和四位圣徒,尽管人物的衣着和装饰画的外框都体现了哥特时期对细节的关注、对神圣场景的理想化描绘,但很明显人物表情僵化,圣子仿佛是被缩小的成人。只能从画中感知到宗教的庄严性,但明显在人物表现和情感传递上相对受限。
- 图7-2:和Raphael拉斐尔《Madonna and Child Enthroned with Saints》(1504年),拉斐尔的作品在艺术上有着显著的进步,不仅在构图上展现了明显的层次和深度,最重要的是画中的人物明显都呈现出情感和个性。作品对人物关系和空间感的处理,以及背景中自然风景的融入,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重视。
如果是置身于展览中,不论信仰与否,都是一场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旅程。
【艺术家开始受雇于达官贵人而不仅是上帝】
1348年的黑死病和早些时候的银行倒闭,引起社会分裂,也致使大量艺术家行会解散。艺术家开始灵活接受委托,从宗教圣人和教会领袖扩展到贵族和上层中产阶级,这些崛起的中产通过财富积累,开始拥有委托艺术作品的能力,尤其是期望通过个人肖像来展示和纪念其社会地位。
本次展览中最典型的一组肖像画是Hans Memling汉斯·梅姆林为托马斯和玛丽亚·波尔蒂纳里绘制的作品。托马斯是美第奇银行在布鲁日分行的经理,他们是许多寻求梅姆林作品的意大利客户之一,因为梅姆林在理想化与个性化之间取得了真正的平衡。
梅姆林擅长刻画面部特征的细节,如眼睛周围的细纹,甚至托马斯下巴上的疤痕,还有他的五点钟胡渣。这些肖像同样关注了他们华丽的服饰,这些服饰展现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1470年托马斯与玛利亚于结婚,委托梅姆林绘制一组三联画(图8),两侧是供奉人托马斯与玛利亚,中间是已丢失的圣母子(为了相对完整性呈现,将梅姆林在1480年左右创作的圣母子放在中间位置)。
画中玛利亚穿着朴素的黑色连衣裙,头上的埃宁帽也很简朴,甚至是左手无名指的金戒指,仅用红蓝宝石镶嵌,属于基础款样式。整幅画的焦点一定是这串精致的项链,项链用黄金编织,镶嵌着三种颜色珐琅的小花,红花以蓝宝石为中心、白色的花以红宝石为中心、灰蓝色的花以珍珠为中心,项链顶部点缀着亮黑的玛瑙珠,底部悬挂着金色和灰蓝色水滴形装饰。
这幅作品创作于1470年,可能是为了纪念这对夫妇的婚姻。这里没有真正反映出托马索和玛丽亚之间显著的年龄差异。他们结婚时,他42岁,她才14岁。所以,从我们当前的时间和文化视角看,这种实际的年龄差异和权力失衡并没有体现出来。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他们作为平等的伴侣,玛丽亚展现出的独立和自主。
展厅里还有另一幅经典双人肖像《窗前的男女肖像》(图9),由佛罗伦萨艺术家费利佩·利皮(Fra Filippo Lippi)约于1440年创作的油画。与梅姆林创作的肖像画差异非常明显,首先是费利佩在有限的窗口空间里充分展示屋外的景色,另外就是画中人物的穿着,女子一袭华丽长袍,红色头巾上点缀着闪闪亮亮的珠玉,她目光坚定而神秘,似乎看向远方,又似乎注视着窗框边的男子,两人之间散发着一种微妙的情感。这幅作品展现了费利佩·利皮精湛的绘画技巧,以及对人物情感和细节的细腻捕捉,给人以深思和想象的空间。
在意大利绘画中,这是现存最早的双人肖像,第一幅在家庭环境中展示人物肖像,也是第一幅风景画。这名女子身着法式服装,袖子上绣着“lealta”(忠实)字母,这表明出现在橱窗里的男子可能是她的未婚夫。他持有斯科拉里家族的徽章,这证明这两个人物可能是洛伦佐·迪·拉涅利·斯科拉里和安吉奥拉·迪·贝尔纳多·萨皮蒂,他们于 1436 年左右结婚。
当然,我心中最唯美的肖像必定是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1445年-1510年)女神西莫内塔(图10),她是波提切利的缪斯,闻名于世的《维纳斯的诞生》女神的原型就是西莫内塔。惜哉天妒美人,23岁香消玉殒;1510年波提切利在贫困和寂寞中濒临死亡时,要求埋葬在女神西莫内塔葬身的诸圣教堂(Ognissanti)的旁边,情深至此,不枉艺术留香!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是乌菲兹美术馆的镇馆TOP1,也是文艺复兴最具浪漫主义的作品。贝壳中的维纳斯是初入人间的模样,纯真的眼神像婴孩一般清澈,金黄浓密的秀发随风飘动,圣洁的胴体呈现与真实比例无关的另类完美!
艺术,只需单纯的、纯净的眼与心,静静看,就能感受到美好!希望我们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