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 - 西方风景画何时自成一派?

从幕后到台前 - 西方风景画何时自成一派?
图1. 横渡冥河的风景Landscape with the crossing of the Styx, 约阿希姆·帕蒂尼尔Joachim Patenier, between 1520 and 1524, oil on panel, 64 x 103 cm, Museo del Prado 马德里

《牛津艺术史》第一辑丛书共有十本,从春节后慢慢地看了半年,还没有读完两本,比之前看过的《艺术与观念》丛书、《艺术哲学》难度都高,对专业要求高,导致我经常在摆烂放弃的边缘徘徊。前几天在牛津大学官网上查看到《History of Art》这门课是3年Full Time课程,释怀很多,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享受读书的乐趣!

买这套书的原由是听完老高讲《第八个习惯》,思考了我最“终极”期望终有的title/理想目标应该是艺术评论家。艺术评论比审美赏析的要求高很多,现有的知识量严重不足,怀着兴奋的心情入手了进阶性的艺术丛书《牛津艺术史》。到手后迫不及待地打开《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里面收录了康德、贡布里希等大师的艺评文章,可每次看着看着就走神了,太久没有深度思考,脑子转动起来咯吱响,遂暂搁置一旁,等脑子磨灵光了再看。现在在看的是《风景与西方艺术》,相比前一本,这本书显得友好得多。

一直以来我是非常喜欢观赏风景画,画里有沉稳庄穆的山峰、宁静神秘的大海、风吹麦浪的田野、星星点灯的夜空,每个年代的日月星辰、雨露风霜都是风景,都能给观者以美的享受。风景画包罗万象,不会像宗教画或历史故事画受限于政治、文化、信仰的束缚,而且风景画的主题可以向不同的时空无限延伸,每位艺术家都可以将专属的色彩和线条风格融入其中,这也许是风景画在如今依然蓬勃发展的原因。

回到最初的起点,风景画何时自从一派?先观察下面的两幅画,思考这两幅画的关系:图3-1是在图3-2创作前采风而作的草图,还是从图3-2中誊画出背景形成的风景画?

我更倾向于第三种假说:卢卡斯不断尝试制作圣哲罗姆版画,他一遍遍想象圣哲罗姆在林中清修时周围的环境,不知道修改了多少个版本,最终他以图3-1为背景,在画面中细致地融入圣人和他的狮子,以及隐居生活的物品,期间他再次对背景进行精修,最终的作品里更精细的房屋瓦片和树木枝叶的表现就能说明这些。

至于画中的风景是否真实存在,我认为这是现实存在与完美想象相结合形成,因为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有某处风景能100%恰好配上绘画的主题故事,通常艺术家需要对风景进行拼接或裁剪。

从丢勒的两幅画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风景与背景的差异:

图4-1是丢勒走在雨后晚霞中湖边,还未消散的雨雾像水墨挂在天边,湖心岛中小屋被霞光和绿荫包裹,湖岸的草丛自在肆意地舒展在风中,丢勒用水彩记录静谧的风景。

图4-2是在木板上刻画圣母子宗教主题,当丢勒在思考构图时,第一幅印入脑海的便中那片宁静的湖,衬托圣母的慈爱与圣子的纯真;丢勒采用更集中的竖版结构,同时减弱湖心岛树木的茂盛感,让画面重点突出在前景的圣母子和左下方的长尾猴。

在风景画诞生的最初,通过横向对同一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比对,能获知到风景画的萌芽。接下来纵向拉长时间,看看不同艺术家对同一主题创作的演进,进一步理解“风景画”是如何独立发展为成熟体裁。

选择主题是“圣哲罗姆的隐居生活”,圣哲罗姆(St. Jerome)是早期基督教教父,因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而著称,他的隐修生活以及与救赎狮子的故事很符合以自然风光为背景进行描绘。

风景与人物主题相关的意义可以以一种透露内情的方式进行操作:
画家可以利用哲罗姆的故事来发掘关于孤独、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冲突感、关于自然世界和人类在其中所处位置的进化思想。
这些理念构成了西方风景艺术传统的一些主要基础。

通过几幅经典的《荒野中的对圣哲罗姆》,沿着中世纪末期到文艺复兴前夕,作为主题的哲罗姆渐渐变成为风景画的点缀,画面也从宣扬圣人的清修转为描绘“凹陷的河谷、崎岖的山脉、陡峭的悬崖”的环境。

丢勒的铜版画技艺在中世纪末绝对是大师级水平,在图5-1中他在铜板上刻画出圣人悲悯坚毅的神情,俯卧的狮子像是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圣哲罗姆;画面的远景 隐约是一座小城,那是不久前哲罗姆生活地地方;他离开温暖的城镇,沿着崎岖山路走向此处,他面向神圣十字架,仿佛能听到他的许诺,要将余生奉献给崇高神圣的宗教传播事业。

在制作铜版画期间,丢勒以油画为媒介也创作了荒野中的圣哲罗姆。图5-2画面里的圣哲罗姆显得清瘦一些,像是已经在山中清修了几载春秋,身后狮子的鬃毛在微光里闪着金色的光泽。背景左右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前景右下方清澈的溪流旁边还点缀了两只可爱的云雀,天空被厚密的云层包裹,晨曦霞光里的云朵呈现丰富的色彩。在如此优美的自然风光里,似乎圣哲罗姆的清苦修行是一场身心愉悦的旅行,画面中风景开始掌握控制权,将圣人的衣着、狮子、鸟儿,甚至是溪流串起来,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戏剧布景,贴切地描述当时圣人的《隐居生活》。

这个隐居的人,他在一座宜人的小山上找到了一处鲜花盛开的居所,太阳升起光芒四射,快乐地引导着他的嘴唇开始了每日对上帝的祈祷,他不将得到更多的喜悦,当他那虔诚的呼吸和谐地配合着奔流而下的溪水的低吟以及鸟儿的甜美鸣叫。

荒野中的圣哲罗姆 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 洛伦佐·洛托Lorenzo Lotto, 1506年, Oil on wood, 48 x 40 cm, Musée du Louvre, Paris
图6. 荒野中的圣哲罗姆 St Jerome in the Wilderness, 洛伦佐·洛托Lorenzo Lotto, 1506年, Oil on wood, 48 x 40 cm, Musée du Louvre, Paris

丢勒是尼德兰画派的大师,翻过阿尔卑斯山,在阳光普照的威尼斯生活着一位画师洛伦佐·洛托(Lorenzo Lotto,约1480-1556/1557),他的作品《荒野中的圣哲罗姆》中,圣哲罗姆仿佛与岩石融为一体,远远望去,他屈坐的身形、暗粉色的圣衣都在配合着身后坚硬的岩石造型;上中下、前后等不同位置的岩石吸收各个角度的晨光,通过明暗色调表现出层次感。不难看出,与丢勒的作品的差异:洛伦佐完全摆脱了符号主义,不再缝合溪流、鸟儿这些象征性形象,他忠于自然主义,他热爱眼前的美景,是他创作这副作品的初衷。

图7. 荒野中的圣哲罗姆Landscape with St Jerome, 约阿希姆·帕蒂尼尔Joachim Patenier, 1515-19, Oil on panel, 74 x 91 cm, Museo del Prado, Madrid

约阿希姆·帕蒂尼尔Joachim Patenier(约1480-1524年)通过被认为是西方风景画的先驱,这绝非是虚称。文艺复兴的初期,教堂或修道院的宗教画仍然是艺术创作的经济源头,所以帕蒂尼尔的创作标题还是传统的宗教故事,图7是《荒野中的圣哲罗姆》、图1是《横渡冥河的风景》,但他的作品中人物被置于广阔的天地之间,已然形成了西方风景画的雏形。图7中有冷峻的石林、碧蓝的湖泊、湖边的小城、平原的农舍、山顶的教堂,这副画最显著的特点是风景的广度和纵深。在欣赏此画时,我们感观的第一印象不是绘画体裁的宗教故事,而已然是一幅气势磅礴的风景画了。

结语:创新的背后总是需要第一股勇气,而这种勇气一旦汇集起来,便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能够欣赏到如此丰富多彩的风景画,是丢勒、帕蒂尼尔、普桑、塞尚等伟大艺术家共同绘制而成的瑰宝,从中汲取的养分足以滋养每一颗不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