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ged

艺术

A collection of 58 posts

林清河 Lim Cheng Hoe – 河口 The Estuary
艺术

林清河 Lim Cheng Hoe – 河口 The Estuary

林清河Lim Cheng Hoe(1912.5.24 – 1979.9.3),新加坡水彩画家,算是第一代新加坡画家,画作带有明显的“南洋”风格。 林清河出生于中国厦门,7岁时随家人移民到新加坡。 他对于绘画纯粹源于热爱,从小就爱涂涂画画,中学时代他更是迷上水彩画。 在林清河青年时代的新加坡,靠画画无法支撑生计,他完成学业后选择了一份有保障的工作,并持续到退休。 尽管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热爱的艺术中,林清河也并未停止对艺术的学习与练习。 他在中学毕业后持续向恩师Richard Walker学习水彩技艺,工作后的周末他就带上画笔颜料,将大自然润入画纸。 林清河的水彩画大量描绘的是新加坡自然景观,河流就像新加坡的太阳一样,是每幅作品的灵;水彩的形式与河流的灵动和谐相融,让人想跃入画中坐于河畔。 《河口》(图1)中河流映着天空的蓝,而远处的天边却飘着淡淡的灰色水雾,渔夫从天空中预见到大雨将至,将渔船停泊河口。 林清河其他河流的作品(图2~图5),每张的画幅都不大,水彩也是偏淡,甚至着笔寥寥,可这简单的方法足以表达他对新加坡河流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 图2. Lim

康斯坦丁·索莫夫 Konstantin Somov – 公园烟花 Firework in the Park
艺术

康斯坦丁·索莫夫 Konstantin Somov – 公园烟花 Firework in the Park

康斯坦丁·索莫夫 Konstantin Andreyevich Somov(1869.11.30~1939.5.6),俄国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 1888年至1897年期间Somov在著名的皇家艺术学院Imperial Academy of Arts学习,他的老师是俄国国宝级画家列宾(他的现实主义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2)是最著名的俄国画作),但他并未继承老师的现实风格。 在学校里,他结识Sergei Diaghilev和Léon Bakst,三个人创办了俄国的艺术杂志《Mir iskusstva》,为新艺术运动奔走,对20世纪初的俄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革命结束后,他移民到美国,随后迁居巴黎直至逝世。 他的作品以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居多[1],另外他也为一些书籍绘制插画。 图2. Ilya Repin,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Barge Haulers on the Volga, 1870–1873年, 131.

乔瓦尼·波尔蒂尼 Boldini Giovanni – 宴会 Feast Scene
艺术

乔瓦尼·波尔蒂尼 Boldini Giovanni – 宴会 Feast Scene

Boldini Giovanni(1842~1931),意大利画家,擅长肖像画。因其流畅的绘画风格,被冠以“Marst of Swish”。 Boldini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小城Ferrara,父亲是一位宗教画家。 1862年,他离开家乡前往Florence,在那儿经历六年的学习生涯。此后,他在伦敦成为了有名气的肖像画家,对象不乏当时的社会名流。 1872年他移居巴黎,与Edger Degas交友,最终在1886年因其肖像画誉满全城。 1931年因肺炎在巴黎去世。(Giovanni Boldini: His Palette 作者:Arron Adams) Feast Scene中的取景来自于巴黎的夜生活标地——红磨坊Moulin-Rouge。 画面中男士并不是重点,脸庞和衣着都是略粗画笔或者干脆轮廓方式;而画中四位风格各异的女性,分布由远及近,Boldini并不按清晰程度来区分远近视觉。 画面左上方红色蝴蝶结围巾的女士,接下来是白衣女子向后方打着招呼,右边戴淡紫色帽子的女士正在与友伴调情,画面最前方的红花发髻美女与她的同伴正在交耳聊秘密。 除此之外,画面中人多而不杂,景繁而不乱,Boldini用一支画笔将1889年红磨坊的一个夜晚恒久留存。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超简史
历史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超简史

原本是在写乔托的解析笔记,对乔托创作湿壁画之前的欧洲中世纪绘画方式进行图文查阅,渐渐积累一些,觉思单独成文也未尝不可,故剥离之,成此文。 对于乔托的成就,有一条赫赫在前:将湿壁画发扬光大,为文艺复兴埋下了启蒙的种子。 在乔托对壁画的革新之前,欧洲中世纪的绘画历经沧桑,探索各种方式表达“信仰”这一永恒的主题,常见的有马赛克镶嵌画、壁画、蛋彩画、彩绘玻璃画[1],还有少量的羊皮纸画、挂毯画(如果可以归属为画作)。 插播另一文快捷入口: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超简史 1、马赛克画Mosaics马赛克画呈现的颜色鲜艳,主要用有色的玻璃或石块镶嵌到墙面,如果不刻意破坏是能够长久保存,但是很难做到细腻表达人物。 意大利纳文塔曾是拜占庭时期西罗马的首都,马赛克画的艺术巅峰自然在此孕育生长。 纳文塔圣维托教堂Basilica of San Vitale建于6世纪(526年~547年)[2],现存着精美的马赛克画,其中西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和皇后狄奥多拉Theodora为主角的画最为完美(图1~图2)。虽然马赛克的表现方式有些许粗粝,但大大小小马赛克合理地排列,仍然能感受到皇冠的精致(图3),对皇权肃然起敬。 图2. 狄奥多拉Theodora与侍从们图3.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 决定性瞬间 The decisive moment
艺术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 决定性瞬间 The decisive moment

法国著名摄影家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年–2004年) 的作品特点是用一个定格画面表达一段模糊故事。 布列松用犀利的洞察力、一部徕卡黑白相机捕捉了无数带着记忆温度的瞬间,他曾经说拍照的方法就是保持头脑、双眼和内心的一致,而且这才是生活的方法。 To take a photograph is to align the head, the eye and the heart. It’s a way of life.” -Henri Cartier-Bresson《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是Bresson中对自己摄影风格的详细讲解,被很多摄影师奉为摄影圣经。 Bresson相信:“There is no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does not have a

乔托·迪·邦多纳 Giotto di Bondone – 斯克洛文尼礼拜堂 Scrovegni Chapel
历史

乔托·迪·邦多纳 Giotto di Bondone – 斯克洛文尼礼拜堂 Scrovegni Chapel

意大利Italy威尼托Veneto帕多瓦Padua小镇有一所私人礼拜堂,建于14世纪初,是银行家Enrico Scrovegni为了纪念父亲建造的礼拜堂Scrovegni Chapel;这片土地在公元前60年矗立着罗马竞技场,因此也称为Arena Chapel竞技场礼拜堂。 欧洲的教堂很多本身就是件艺术品,而且历经漫长中世纪,教堂里有太多太多的珍宝(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用来奉献给基督、圣母、圣徒。 提到欧洲珍藏有最具震撼性宗教画的教堂,前三甲必须是它们: 1、名声最响 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或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建于1473年~1483年,教堂里是纯文艺复兴风格的宗教画,由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绘制的天顶画《创世纪》、巨幅《末日审判》The Last Judgement让这它成为无数圣徒心中的圣殿。高阶秀尔的书中有一段总结:从“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终结”,这座教堂包含了天主教世界里时间的精髓。 2、小清新 佛罗伦萨的布兰卡契礼拜堂Brancacci Chapel,教堂里宗教画主要绘制于1423年~1426年,是哥特式晚期Late Gothic向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过渡的阶段,由马萨乔Masaccio完成大部分画作。有一种看法认为马萨乔是第一位文艺复兴画家。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超简史
历史

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超简史

在写乔托对欧洲中世纪绘画的过程中,查阅了一番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发展掠影,短文之。 中世纪在建筑上的改进是显而易见的,从技术到材料,在每个世纪都逐渐进步。 插播另一文快捷入口: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超简史 1、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从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最初的罗马式(Romanesque)用厚石墙和拱顶来建造教堂,拱形拱顶和交叉拱顶最常见。 受限于对墙体的承重,教堂一般未设计明亮的窗体,内部是阴凉静暗,与外面的灿烂明亮形成对比,给教众和朝圣者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罗马式教堂中非常宏大的典范之一就是法国图卢兹的圣瑟尔南教堂Saint Sernin(约1080-1120年),外观框架是十字形布局,中轴线交叉口上有一处高楼,象征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身体,从空中俯视(图1)能分别探到东西方向的门楣。 教堂的西面(图2)[1]是正门,用两个拱门相依,采用的是成熟的筒形拱顶结构;东面(图3)[2]是内室,结构为五个小礼拜堂环在一起的回廊。 图1. 从上空俯视教堂图2. Saint Sernin教堂西面图3. Saint Sernin教堂东面2、12世纪12世纪从法国改良了拱顶技术,用扶壁拱减轻了墙体承受的压力或推力支撑教堂向上不断延伸,用更多的彩绘玻璃窗来增加教堂内部空间的亮度和明亮。 那个时代的着浓重的天国思想:混沌的心灵通过物质的东西升向真理,

杨·凡·艾克 Jan Van Eyck – 根特祭坛画 Ghent Altarpiece
艺术

杨·凡·艾克 Jan Van Eyck – 根特祭坛画 Ghent Altarpiece

15世纪初,凡·艾克兄弟在绘制大型祭坛画中,实验出油画技巧。 杨·凡·艾克学习乔托的现实主义画风同时,更是将自然景观使用透视技巧融入宗教画中。 当绘画接近现实,贵族、商人阶层们蕴生出肖像画的需求,而不仅仅只在捐助的画中作为信仰的配角。 杨·凡·艾克(1380~1390)-1441,生活在尼德兰地区(逝去的历史,出生地于现今荷兰),弗兰德斯画派;低调的北方画家,主要画作是两类作品:宗教画、肖像画。 关于宗教画,凡·艾克兄弟(杨哥哥的哥哥胡贝特Hubert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有些画就标识为凡·艾克兄弟)受捐助人之邀创作的宗教画较多,风格还是很有辨识度,最具代表性的是1415年至1432年期间绘制完成的根特祭坛画(图1)。 关于肖像画,在中世纪末期的流行,与贵族、民众从黑死病的阴霾走出来有关。 黑暗的散去,不是靠上帝的信仰解决的,而是人类自己。生,不能只为信仰;信仰,是为了明亮的活出自我。 摘一段《剑桥艺术史》中的阐述: